视知觉|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视觉艺术理论

鲁道夫·阿恩海姆生于1904年,原籍德国。1928年因对视觉表现心理学、哲学和美术音乐史的研究卓有成就而获得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他对中国的美术界来说知名度是很高的。同时,作为一位心理学家和艺术理论家,他对教育问题也非常关注。阿恩海姆阿恩海姆对美术教育的最重要的贡献,应该表现在他对视知觉的重要性所作的令人信服的充分论证,从而为美术教育在我们社会和学校的中的地位确立了牢固的基础。阿思海姆对美术教育的见解主要集中在他的那篇《关于艺术教育的思考》的专论上。

现代心理学已经证明了,视知觉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对此,解剖生理学也证明了人的视神经实际上是脑神经的一部分,视神经与脑神经甚至有着一种一对一的联系。观看的过程,必然要伴随着大脑的话动。知觉意味着对事物意义的识别和判断。在这一判断过程中,阿恩海姆对知觉作了这样的解释:“所谓知觉,就是那些具有相对说来较为简约形态的模态和样式(我称之为视觉概念或视觉范畴),与刺激达到一致(或用之取代它)。”因此,知觉的过程必然包括抽象、分析、综合、补足、纠正、比较、结合、分离,在背景中分离和突出某物等方法。正是在这一认识基础上,阿恩海姆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视觉思维。

在知觉对客观事物的把握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心理意象。这种心理意象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所谓心理意象,是具有一定的抽象程度能反映事物样式特征的形象。它比实际事物更抽象,但比概念要具象,居于中间。成为沟通两者的中介,将表象世界与抽象思维联系起来。阿恩海姆高度评价了意象在思维活动中所具有的作用;“思想是借助于一种更加合适的媒介——视觉意象——进行的。而语言之所以对创造性思维有所帮助,就在于它能在思维展开时,把这种意象提供出来。”他主张专门从事概念思维的人,必须时时将思维向意象回复,否则,就会陷人一种“贫血的思考”。

思维需要意象,意象中又包含着思维。因此,包含意象的视觉艺术乃是视觉思维的故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美术教育就非常值得重视了。”阿思海姆基于自己对人的基本素质的理解,将学校的教育基础课程分为三大中心领域。其一是哲学,它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二是视觉训练,使学生学会将视觉现象作为对待有组织的思维的主要途径来处理;其三是语言训练,使学生能够用语言交流自己所思考的问题。

阿恩海姆对儿童美术有独到的解释,他认为儿童美术之所以有一种简化和几何化倾向,可以用格式塔理论来解释,就是人类的认识是从整体到局部逐渐分化的。儿童绘画是从最简单的因素——线条开始其美术活动的,而后进入最简单的形状——圆形。随着区别律的强化,儿童开始将最简单的圆形加以分化。在更进一步的发展中,儿童在作品中形成了用水平和垂直关系来表现物体。最终,儿童在自己的作品中增加了倾斜关系,而使作品变得越来越复杂起来。儿童美术正是这种由整体到分化、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人美术的。阿恩海姆找到了教育的最基础的因素。

阿恩海姆的视觉艺术理论(摘选)阿恩海姆的视觉艺术理论对艺术研究的启发阿恩海姆视知觉理论区别于以往理论中对知觉事物的论述,这可以从知觉理论的表现性上鲜明地体现出来。在以前的理论中,知觉的表现性大致可以概括为移情和联想这两个方面,这两种知觉表现都有个统一点即都是外在于知觉的,而阿恩海姆这里的表现性是知觉样式的固有特征,他举例说明一棵柳树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并不是看上去把它联想成一个悲哀的人,也不是把柳树的外表与人的内在心理活动相比拟。而是因为垂柳枝伸展的形状、方向和其柔弱性本身就已经传递了一种被动下垂的表现性。再比如说以人的身体为媒介的舞蹈艺术中,艺术的表现性不在于像浪漫主义作家所说的那样是情感的自由抒发和想象力的无限丰富,也不在于观赏者在当时体验到的心理状态,表演者本身在舞蹈的过程中就呈现出的旋转跳跃、进退升降、分散聚合的知觉外观式样本身,是这种动态结构引发人的审美体验的。而这种表现性仍旧源于力的结构,在于外在世界或艺术世界的力与人的生理物理结构上的力具有异质同构性。阿恩海姆的艺术理论无疑对传统的理论是一个冲击,然而也是对传统理论在现代语境下的一个提升。在以前人们总是习惯于以有机物与无机物、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人类与非人类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对存在物进行主观的分类。阿恩海姆却将这种对存在物的分类标准放在力的结构及其表现性上。按照此一种分法,由于树木和人、社会变更和暴风雨来临时的天空都具有相似的力的结构。因此它就不仅仅是二元的,而是多元的,多元并不是要取消艺术的意义,而是在强调艺术的意义的多元丰富性,而意义首先是呈现于艺术品的结构中的。这种分类方法的重要贡献在于它给美学注入了现代科学方法的因子,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要求。也许有人会置疑将科学主义的方法植入艺术理论中是否可行,我认为这种置疑在很大成份上是多余的,好的艺术作品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也能达到科学上要求的一种力的平衡,换而言之,优秀的艺术品既是符合科学规律的,同时又是美的;此外,决不能将科学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领域,在人文学科领域中一直以来都是贯穿着逻辑推理的理性思辨传统的,而逻辑推理本身也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科学。科学在这时也已经是艺术化了。完形在根本上就是一种力的结构,阿恩海姆的艺术理论以图式结构内部存在的张力为核心,并结合人的视知觉与力的结构的同构性,超越了以往具象艺术与抽象艺术、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对立。虽然不能否认阿恩海姆的表现性的艺术理论绝对不可以用来解释所有的艺术作品,但是阿恩海姆的努力和尝试不论在方法上还是知识结构上都是可资借鉴的。除此之外,在中国古代以力为中心的审美表述也有很多,如神气、气韵、风骨,阿恩海姆的艺术理论无疑也会对其产生一定启发。珍品推荐《艺术与视知觉》作者: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艺术与视知觉《艺术与视知觉》通过平衡、形状、形式、发展、空间、光、色彩、运动、力、表现这十个方面,从心理学的角度投射视觉过程,描述了眼睛根据特定的心理前提创造性地组织视觉材料的方式。

此版为50周年纪念版,作者更明晰地阐明了那些适用于每一种和每一次视觉现象的基本原理,帮助读者看到在一个完整连续的媒介物中,其形状、色彩、空间和动力会以多么令人信服的姿态展现出来。

作者简介: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1904—)美国心理学家、美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主要代表。出生于柏林,1923年入读柏林大学,192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希特勒上台后他移居意大利,任职于教育电影国际学会。德裔美籍作家、美术和电影理论家、知觉心理学家。他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人物,曾任美国美学协会主席。阿恩海姆研究背景:40年代起开始艺术心理学的研究。1956—1960年任美国美学学会主席。认为艺术建立在知觉的基础上,研究艺术首先要研究人的知觉结构。从“完形”论出发对视知觉及其同艺术、审美的关系作了深入研究,认为视觉并不是孤立的活动,诸心理能力在任何时候都作为一个整体活动着。艺术的形式结构与它表现的情感因素之间在结构上有一种力的同形同构关系,表现性存在于结构之中。晚年侧重研究视知觉的理性本质以及视觉意象对于一般思维所起的重要作用,对艺术思维的心理学本质作了深刻的揭示,对克服纯理性主义或直觉主义的片面性有一定贡献。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建立在现代心理学的实验基础之上。他认为知觉是艺术思维的基础。并由此提出了“张力”说,认为力的结构是艺术表现的基础,而“同形”是艺术的本质。

相关书籍推荐《视觉思维》作者: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艺术与视知觉》作视觉思维《视觉思维》在“格式塔艺术心理学”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视觉器官在感知外物时的理性功能以及一般思维活动中视觉意象起的巨大作用,把早期的单纯的艺术理论研究转向了一个更广泛的、作为一般性的认识活动的视知觉领域来研究,是艺术心理学领域的经典学术图书之一。阿恩海姆《视觉思维》一书中,他对这种视知觉活动进行了更深入细致的剖析。视觉活动作为人类观察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它虽然有着感觉的因素,然而它也是一种完整的认知活动。这种认知活动受智力影响很大,因此它也是一种积极而有目的的活动,并且它的判断是通过具体感觉到的图式结构而作出的。正如上面所说,视知觉并非像照片那样对现实事物进行机械复制,它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事物的形状、结构、大小、轻重等要素都会在视觉活动中进行一种有效的编码组合方式,最终以一种整体图式呈现于观看者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