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墨西哥考察当地制造业对比中国制造现状

墨西哥考察有感:出国看看,才知道中国制造的现状

原创 teafox 

转载:茶狐看世界 2024-04-18

前阵子,我一个搞工业自动化的朋友,去了一趟美国和墨西哥考察,回来和我聊了他的感受。我整理聊天记录,加上一些背景资料,写成这篇文章。虽然不可能系统性介绍制造业现状,但从几个细节上管中窥豹,也能了解目前的局势。另外,这可是最新的第一线观察,值得与大家分享。


美国

他们2个人在底特律吃了一顿中餐,三个很简单的菜,74美元,加上小费和税,差不多100美元。疫情之前,我在美国吃饭的时候,小费还有15%的选项,如今至少20%。根据我的经验,2个人吃一顿饭100美元,不算贵。但如果你了解底特律,就会知道,这价格对当地人来说,其实不便宜。他们吃饭的地方叫Dearborn,属于底特律的城乡结合部,底特律就是美国的老工业区。Metro Detroit(底特律都会区),面积为3328平方公里,人口377万。City Detroit(底特律市区),面积为370平方公里,人口64万。底特律市区面积为都会区的十分之一,人口是六分之一。根据最新的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2022年,底特律都会区的家庭收入中位数为7.1万美元,2019年是7.3万美元,下降了2.9%。与此同时,2022年,全美家庭中位数收入是7.4万美元,底特律都会区的收入比全美平均水平略低。更让我意外的是,2022年,底特律市区的中位数家庭收入为3.7万美元,只有全国水平的一半。

如果你的家庭年收入只有3.7万人民币,去吃一顿简单的中餐就要100人民币,你可能也会非常心疼。虽然最近几年,美国经济在不断加息的情况下,创造了高增长、高就业的「神话」,但工业区依然没有起色。根据他的实地考察,美国工厂基本停留在2005年的状态,虽然失业率很低,但扩张的部门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制造业的薪水依然只有5万美元左右,吸引力不强。他的观察与统计数据吻合。关于美国的再工业化,还可以参考另外一个例子——台积电的美国工厂。台积电的美国亚利桑那州厂先前传出建厂不顺、劳工抗议,以及补助奖励迟迟未到手等事件,量产时间从2024年延宕到2025年。另外,台积电还可能缩小规模。相信美国当局比台积电更急,台积电的第2座晶圆厂也将延期到2028年运营,比公司原先预计的2026年还要晚。无论是老工业,还是新工业,去工业化容易,再工业化很难!在美国,建一个工厂非常困难,培养一个工人,更加困难,培养一个合格的工程师,就难上加难了。可能有人说,可以从印度引进人才,问题是,印度的大学生也都是小镇做题家,没有实战经验。换个角度看,中国现在聚集了全世界数量最大的工程师群体,他们不但做题水平超群,还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这才是中国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对美国来说,强行再工业化,是违背市场规律的,美国缺的不是钱,而是时间和环境。但他非要这么做,我们也只能拭目以待了。看到这里,可能有人说,那美国真的就百无是处了?当然不是。美国的优势还很多,比如,体育比赛和演出(顶级且成熟)、大房子(土地私有,想多大就多大)、大学(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这些方面,依然遥遥领先。毕竟过去100年都是全球经济第一大国,7万多美元的人均GDP,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且,美国资源非常丰富。2023年,美国以日均1293万桶的成绩,成功超过俄罗斯、沙特,成为世界第一产油国。美国的淡水资源也很强,五大湖区的淡水就占全世界存量的20%,还有对称的海岸线,连接两大洋。可以说,美国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是老天爷的宠儿。美国的人口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但平原面积多一倍,几乎没有大面积的荒漠和高原,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远超中国。他们的环境容量大,就可以支撑一些铺张的生活方式,比如,大house、房车旅行、游艇、狩猎等。美国对全世界精英的吸引力依然很强,创新能力不可小觑。


墨西哥

大家都知道,墨西哥已经取代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表面上看,美国一手导演的脱钩大戏已经成功,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目前,全世界有四大阳澄湖,分别是韩国、墨西哥、越南、泰国,他们产业格局不同,分工也不同,但相同的是,自从川普发动贸易纠纷后,他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都激增,与此同时,他们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也在增加,两者的增幅几乎是同步的。其中的奥妙,不言自明。其中,韩国的变化最强烈。2023年,韩国对华贸易出现180亿美元的逆差,系中韩建交31年来首次。2023年中国对墨西哥出口商品总值为814亿美元,进口为187亿美元,顺差高达627亿美元。这一转变促使墨西哥超越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国。总而言之,没有中国的零配件和生产设备,阳澄湖再好,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一个中、美、墨三方心知肚明,又皆大欢喜的游戏,美国政客有了吹牛的资本,墨西哥获得了工作机会,中国减轻了对美国巨额顺差的压力。

短期出差的感受

这次他们考察了墨西哥和美国很多工厂,结论就是,中国制造企业大胆往前走就可以了,其他国家真的跟不上。日本工厂和欧洲工厂情况都不太好,东南亚是中国的后花园,唯一有希望的是印度制造,但离威胁中国制造还比较远。除了制造企业,这次出差感受很深的地方:只有中国做好了绿色能源的大切换基建准备,其他国家的绿色能源的基建速度,远远跟不上书面计划和实际需求。也就是说,中国制造不仅是今天的快速升级发展,也为未来几十年的全球控场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这里面唯一的干扰因素不是欧美日,也不是东南亚,而是印度制造的崛起速度有多快)。美国朋友们知道中国的光伏、风电价格有多低,也知道中国电动车起来有多快,但并不知道中国为此配套的储能建设规模有多大,准备有多早。跟他们讲中国有200多个抽水蓄能电站在建,总投资2万亿,他们都很震惊。对美国人来说,这就是「知识盲区」了,对我来说,也是一样。于是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放眼未来,新能源是大势所趋,但无论是光伏、还是风电,都非常不稳定,是典型的靠天吃饭。如果一个国家的新能源发电比例很高,一旦遇到极端天气,既没有阳光也没有风速,整个国家将陷入电力危机。没有电,工厂就要停工,这种风险是不可承受的。所以,新能源发电必须配套相应的储能设施。根据储存的原理不同,可以分为电化学储能(主要是电池)和机械储能(主要是抽水蓄能)。根据CNESA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191.1GW,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计装机规模达到 172.5GW,占比超 90%,其他形式可以忽略不计。

抽蓄电站的主要劣势在于其对于地理条件的要求较高、建设周期长。抽蓄电站的上下水库之间需要具有足够的高度差以提供较大的势能,目前平均高度差在200~600 米之间;另外还需要较大的面积以修建足够大容量的水库。由于高度差较大的地区普遍以山林为主,因此抽蓄电站建设施工具有一定的难度,建设周期较长(一般在6年以上)。美国的土地私有、基建能力、环保阻碍,导致抽水蓄能几乎没法做。墨西哥虽然有大量的荒漠,可以用于建设光伏发电站,但也是没有配套的自然条件。前面说了美国在地理上的优势,相比之下,我们的山地偏多,资源总量偏少,适合人类居住的面积也偏少。应该没人会料到,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在地理上的劣势,也可以转化为优势。正所谓,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中国有大量的山地,浙江南部、福建、江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这些省份,缺乏平地。本来是经济发展的障碍,但随着新能源的发展,这些山地突然成了宝贝,是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的好地方。要完成新能源切换,就要建设大规模的抽水蓄能配套,这必须具备3个条件:山地、审批效率、基建能力。而同时具备这3点的,放眼全世界,也就只剩中国了。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30年,全国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将达到1.2亿千瓦,装机容量相当于5个三峡工程。相比之下,其他国家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么大的工程。所以,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能顺利完成新能源转型的国家,大概也只有一个。可能有人觉得,没有绿电,用其他电力不就行了?事情没这么简单,欧洲人早就打好算盘,他们搞出一个叫「绿色贸易壁垒」的东西,如果某国的绿电不达标,就是破坏人类环境,产品就要加税。机关算尽太聪明,只是没有料到,最先完成绿电转化的国家却不在欧洲。到时候,我们就按照欧洲人制定的游戏规则玩就行了。

简单的总结

总而言之,美国的创新能力还在,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还在,中国的工业能力无人能比,双方各有所长。你我有生之年,将亲眼见证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戏,我们既是参与者,也是观察者。期待有博弈无战争,人类有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