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跻身“超大城市” 将成中国脊梁上的世界城市

武汉跻身“超大城市” 将成中国脊梁上的世界城市

【美国华网许广青专题摄影报道】第十五届海外华文媒体高级研修班在武汉参观采访,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欢迎接待,参观了武汉的城市市容和建设规划馆,包括中国光谷。

在中国,上海被称为“大上海”,意思就是说,上海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城市。除了上海被称为“大”以外,武汉是另外一座被称为“大”的城市了–“大武汉”。
1-dsc00176
“大武汉”之称由来久矣。从明末清初四大名镇之一,到二十世纪初对外通商口岸,再到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武汉之大在于吐纳江汉、包孕湖山、工商繁盛的独特都市气象,更是区位、资源、市场等城市禀赋和交通、产业、科教力量等国家布局的总成。
1-dsc00177
九月初,《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在这份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中,武汉被列为和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同一层次的“超大城市”之一,将武汉城市定位提升到全新高度。
1-dsc00178
拥有8494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武汉,坐落在国之中心,犹如围棋棋盘上的“天元”。这里生活着逾千万人口,经济总量已突破万亿元人民币,成为最具潜力的超大城市之一。有专家指出,“武汉被列为‘超大城市’,说明在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推动下,武汉要发挥核心作用和引领作用,国家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未来将成为中国脊梁上的世界城市。”
1-dsc00182
现如今,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进军号角已经吹响,复兴大武汉的壮丽画卷正在展开,在“大武汉,每天不一样”的城市口号引领下,“生态城市”、“设计之都”、“创新之城”逐渐正成为这座华中地区重要枢纽城市的新名片。
1-dsc00187
不负半城山水 建设生态宜居典范
1-dsc00189
“以前臭的不敢开窗,现在可不一样了,女儿说我是‘富婆’,没谁能比我的后花园更大了。” 毗邻武汉园博园的武汉市硚口区居民宗敢云,说起自己家总是滔滔不绝——“推开卧室的窗就是重庆园,推开客厅的窗就是哈尔滨园,推开厨房的窗就是长春园,我家的窗就是一部中国地理百科全书,大家有空一定来玩,我给你们当导游!”
1-dsc00157

让宗敢云引以为傲的武汉园博园,占地200多公顷,1/4处在15年前曾是亚洲单体最大的垃圾填埋场——金口垃圾场原址上。现如今,行走在风景如画的园博园中,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个臭气熏天、污水横流,积攒垃圾量超过500万立方米的垃圾山。
1-dsc00158

2015年9月,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在园博园开幕式上说,由垃圾场脱胎换骨成了今天的城市生态明珠,武汉园博园生动、深刻地演绎了一个城市生态回归的故事。这座建造在垃圾山上的公园,不仅“化腐朽为神奇”,还在2015年法国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赢得“C40城市大奖”。
1-dsc00174
“一湖一景一公园,半水半山半城郭。”武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述永在向剑桥大学师生介绍武汉时如此描述。勿庸置疑,两江交汇、百湖之市、群山环抱、城水交融,自然赋予江城武汉美丽的骨架。
1-dsc00173

在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武汉主城不断长大,新城区快速城市化,也曾出现过“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颁布实施湖泊保护条例、建成全国最大的江滩公园、坚守六大生态绿楔,锁定主城边界……当“生态回归”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与行动,越来越多的绿色福利,让人们感受着这座城的生态宜居。
1-dsc00172
“漫步湖边,或骑行、或小跑;畅游湖中,观四季花海、赏茂林修竹……”作为武汉的主政者,阮成发曾以一位“老武汉”对东湖割舍不断的情怀,动情描绘了他所期待的东湖绿道。今年年底,全长28.7公里的东湖绿道将全面建成,武汉将以东湖绿道建设为新起点,推进绿道环湖、沿江、临街、绕山、穿城,与公园、山林、江河、湖泊、湿地等一道,交织成一张城市蓝绿生态网络,向世人展现宜居之城的独特魅力。
1-dsc00171
申报“设计之都” 助力文化强市
1-dsc00170
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横跨南亚大陆最大河流帕德玛河的孟加拉帕德玛大桥、中美洲最大体育场——哥斯达黎加国家体育场、世界一次性通车里程最长高铁——武广高铁……这些遍布海内外的世界级工程各有不同,却都打下“武汉设计”的烙印。

拥有得天独厚的工程设计优势,今年武汉将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设计之都”。武汉的“设计之都”情结,由来已久。在2009年武汉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要把武汉打造为“工程设计之都”的目标。武汉“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到,努力创建“世界设计之都”。

作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武汉要想解决加快发展与资源环境硬约束之间的矛盾,完成国家赋予又好又快发展的改革任务,就必须走转型发展之路。而“工程设计之都”的建设,恰恰为这种转型提供了一种新的战略思路。

中南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桂学文表示,申报“设计之都”对于武汉是一种世界级创意设计城市的肯定与认可,更是提升城市品牌和软实力的标志和重要手段。

拥有勘察设计企业468家,综合甲级资质企业和全国百强企业数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位;工程院院士11人,国家级勘察设计大师34人,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二、第三位;工程设计产业产值已突破1000亿元……武汉提出打造“工程设计之都”的目标并非空穴来风。

而冠名“桥都”的武汉,桥梁勘测设计更是蜚声海内外。新中国至今,武汉的建桥者们已修建了2000多座大桥,从长江、黄河走向海洋。目前,世界建成跨度1000米以上的悬索桥29座;世界建成和在建跨度600米以上的斜拉桥21座。这些世界级桥梁中,“武汉造”桥梁占半壁江山。

目前,武汉在高铁、桥梁、高速公路、跨江跨海隧道、大坝、运河、电力、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工程设计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申报“世界工程设计之都”武汉可谓“底气”十足。
1-dsc00166
自2011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三届的武汉设计双年展和高峰论坛,为申报“设计之都”,展示设计实力,激活文化资源,塑造城市品牌,实现武汉城市文化的创新与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造“创新之城” 集聚力量建设“创谷”
1-dsc00168

“一个城市重视人才,推崇创新,呈现开放姿态,在这里创业,我感觉已具备天时地利人和。” 谈及回国创业初衷,武汉首批“城市合伙人”,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博士曹祥东如此说到。

不久前,世界上第一台飞秒薄膜太阳能装备在武汉问世。它能像印报纸一样,印出太阳能薄膜电池。而这项产品的创造者曹祥东和程一兵,两个素昧平生的“海归”,因武汉“城市合伙人计划”而结缘,萌发了合作创业的想法。实现了印刷光电子产业从0到1的突破,开启了世界光制造新能源的全新领域。
1-dsc00165
“敢为人先”的武汉,从来不缺乏创新创业基因。作为中国科教大市,武汉拥有89所高校、700多家科研机构,其中国家级科研机构82家,创新资源丰富,发展创新型创业,基础和条件得天独厚。
1-dsc00164
从“一条街”到“一座城”,从“一束光”到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集聚格局,从一颗创业种子到3万家企业聚集,诞生了成千上万个身家过千万、过亿的企业家。武汉光谷作为中国创新、创业热土的一个缩影,使得无数创业者欢呼:“创业的春天来了。”
1-dsc00163
去年,武汉被确定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全国首批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示范城市;今年,武汉东湖高新区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国家战略双重叠加,让武汉站在创新创业的时代风口。这座重工业城市转身迈向激发创新活力的“创业之城”,培育创新的内生动力。
1-dsc00167
近年来,武汉先后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黄金十条”、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1+9”政策文件,陆续推出了“青桐计划”、“城市合伙人计划”、“创谷计划”等一系列计划,汇聚各方创新力量。“天天有咖啡、周周有路演、月月青桐汇”的创业氛围基本形成,创新创业在武汉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1-dsc00162
人才的高度决定城市的高度。入列超大城市、积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武汉,对高端人才日益具备强大吸引力。去年7月,武汉率先向海内外英才发出“城市合伙人”邀约。这份诚意,吸引了海内外众多人才聚焦武汉。在首批确定的60名“城市合伙人”中,既有产业领军人才、知名创业投资人,也有创新创业优秀人才。
1-dsc00161
今年,为了“双创”有更优平台,武汉拿出城市最好空间,量身定做最好政策,提供最优配套服务,建设融合优质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聚集优质创新创业创造要素的平台——“创谷”。
1-dsc00169
目前,武汉市7个“创谷”项目已全面铺开,将围绕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聚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移动互联、智能控制、大数据应用与服务、智慧健康服务、无线互联网智能测控装置等前沿创新领域和技术。
1-dsc00159
mmexport1476748944293

mmexport1476748938841

mmexport1476748934371

mmexport1476748931225

mmexport1476748926268

mmexport1476748922373

mmexport1476748918930

mmexport1476748914035

mmexport1476748909450

mmexport1476748906351

mmexport1476748902531

mmexport1476748898832

mmexport1476748890437

mmexport1476748885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