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何坚决搬走菊香书屋的鲜花?
岳青山
建国前夕,毛泽东在周恩来和叶剑英的反复劝说下,很不情愿地搬进中南海的菊香书屋。当时,菊香书屋挂了书画,摆滿了鲜花,毛泽东本也喜欢得了不得,但为何他又坚决要把鲜花全都搬走?
王朝柱在《开国领袖毛泽东》中有过这样的记载:
一天,毛泽东约见湖南师弟程星龄。当程星龄再次驱车来到中南海的丰泽园,在秘书的引导下到了菊香书屋。他望着门额上挂的那块写有“菊香书屋”四个大字的横匾出神,似乎引起了无限的联想。这时毛泽东迎出门来,笑着说:“师弟,对菊香书屋有何置评呵!”
程星龄或许已进入另一种感觉,不是奉命前来面见一国主席,而是前来探望乡亲和好友。所以他听了毛泽东的话之后,坦诚地说道:“我上次走进菊香书屋就有一种感觉,连幅字画,连盆鲜花都没有,就有些和这菊香书屋之名不幅实了!”毛泽东听后笑了,指着菊香书屋院落介绍道:“我刚搬到这里时,花盆多得很,简直是一个百花争艳的小花园,我也喜欢得不得了。”
“那些花呢?”程星龄愕然相问。
“搬走了。”毛泽东淡然答道。
“为什么?”
“你说这样行吗?我们共产党打天下,是为劳苦大众翻身,不是图自己享受,与李自成、与国民党不同的地方也就在于此。”
程星龄有所感悟地点了点头。
“过去,这里摆花,我管不着;今天,我住在这里,就不准摆这样多的鲜花。今后,到我这里的人很多,不仅有各地官员,还有工人、农民的代表,他们一看这里摆这么 多漂亮的鲜花,一定会上行下效的,养成这种无事种花的风气可就不好了。”毛泽东说罢看了看频频点头的程星龄,又接着说道:“我是一国主席,要给全国人民带过好头,不然,我们新中国还会应了那句老话:上梁不正下梁歪!” (第333-334页)
毛泽东的这个故事感人至深,抚今思昔,浮想联翩。
这就使我读懂了毛泽东时代为何能培育出、并保持好党的优良传统的奥秘,也使我悟出也近三十年党风为何败坏到如此地步的症结之所在。
本来,在毛泽东的住处菊香书屋挂幅书画,摆几盆鲜花,乃区区小事,也在情理之中。毛泽东“喜欢得不得了”,却坚决不准摆在那里。原来,他把这种平常“小事”,看成关系党的根本宗旨的实际体现。“我们共产党打天下,是为劳苦大众翻身,不是图自己享受,与李自成、与国民党不同的地方也就在于此。”毛泽东对菊花书屋的花画为何看得这么重?因为一切从“劳苦大众”的利益出发,“不是图自己享受”,这个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这一共产党与李自成、与国民党不同,不仅要体现在大政方针上,也要体现在自己的生活中。如果一心只“图自己享受”,那还谈得上全心全意“为劳苦大众”服务?又怎能同国民党区别开来?
毛泽东令全国人民深深怀念和敬仰之处,正是在于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为劳苦大众翻身”的事业,全然“不是图自己享受”。
更值得誠服的是,毛泽东把党风视为党的生命。因而严于律已,以身垂范。他说“一国主席,要给全国人民带过好头”,不能带坏头。如果“我这里摆这么多漂亮的鲜花,一定会上行下效的,养成这种无事种花的风气可就不好了。”“上梁”一正,“下梁”不歪;即使歪了,也不难治。
毛泽东还特别警示,我们新中国决不要“应了那句老话:上梁不正下梁歪!” 令人痛心的是,尽管前三十年我们新中国基本上做到了没有“应了那句老话”,而近三十年却是真实地“应了那句老话”。就拿如今民愤集中的“老子当官,子女发财”的腐败来说,中央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早就正式发文“严格禁止干部子女经商”,后续此类禁令更是多如牛毛,却统统成了一纸空文。原因无他,连最高领导人自己的子女都“禁”不住,还遑论全党!
现在我国社会危不稳,危机四伏。近来中央强调管理好社会,亦属必要。问题在于社会的不稳,除私有化的祸害以外,多系党风政风腐败的所致。而党风政风的症结何在?则在高级干部。我期盼今后我们党能按毛泽东所言,从领导人到高级干部,都能严于律已,以身垂范,事事“带个好头”,处处“为劳苦大众翻身,不是图自己享受”,则恢复党的优良传统,清除党内的腐败毒瘤,不是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