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导火索“8.19事件”20周年再回红场(高清组图)

 2011/8/19  消息来源:网易
苏联解体导火索“8.19事件”20周年再回红场(高清组图)
 1991年8月19日,苏联心脏——莫斯科红场曾布满坦克,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让“红色帝国”开始瓦解。如今,列宁安息之所仍在,而橱窗里的奢侈品,口号各异的集会者,热情时尚的年轻人,让这座古老广场开始多变。20年后的红场,不再只有红色。

苏联解体导火索“8.19事件”20周年再回红场(高清组图)

红场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特维尔区,16世纪开始成为莫斯科的主要市场,也曾被作为沙皇加冕之地。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下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 维克派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俄国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此之后,每年的11月7日,苏联都要在红场举行盛大阅兵式,纪念十月革命。图为1919年5 月1日,列宁在大批军队领导人的簇拥下走进红场。

 

苏联解体导火索“8.19事件”20周年再回红场(高清组图)

1941年11月7日,正值二战期间莫斯科会战的关键时刻,苏联迎来最著名的一次红场阅兵。当年6月22日开始,纳粹德国军分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不到5个月时间,75个师180万士兵,1700辆坦克,14000门火炮,1400架飞机便兵临莫斯科城下。为鼓舞士气,苏联政府在红场上举行盛大阅兵式,纪念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受阅部队参加完阅兵式直接开赴前线。

 

苏联解体导火索“8.19事件”20周年再回红场(高清组图)

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50年代后期,美 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两个超级大国不断推出新式武器震慑对手。对于苏联来说,红场阅兵无疑是军事实力的最佳展示平台。图为1965年5月9日,苏联举行红场阅兵庆祝卫国战争胜利20周年,大批新式导弹亮相。

 

苏联解体导火索“8.19事件”20周年再回红场(高清组图)

作为对抗资本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苏联近70年间共举办阅兵190多次,创造了世界之最。图为1957年11月7日,毛泽东(左三)和时任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左四)出席苏联建国40周年阅兵式。

 

苏联解体导火索“8.19事件”20周年再回红场(高清组图)

频繁的红场阅兵上,苏联不仅展示强大的武力,也以鲜明的态度对社会主义同盟国进行声援。图为1968年5月1日,红场举行五一国际劳动节大阅兵,运动员高举越南战争标语参加游行。

 

苏联解体导火索“8.19事件”20周年再回红场(高清组图)

1924年1月21日列宁去世后,苏联政府收到超过10000封电报,要求保存列宁遗体。为了纪念列宁,苏联在红场上建起一座列宁墓,将列宁的遗体用防腐技术保存在水晶棺内。列宁墓成为了苏联人的“朝圣地”,开放一个半月就有超过10万人前来瞻仰。图为1954年1月13日,雪后的红场上,等待瞻仰的民众 排起长队。

 

苏联解体导火索“8.19事件”20周年再回红场(高清组图)

1980年7月19日至8月3日,第2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苏联莫斯科举行,这是奥运会首次在社会主义国家举行。为了抗议一年前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发起联合抵制,得到包括日本、加拿大、西德和中国等50多个国家的响应。最终本届奥运会只有80个国家参加,成为1956年以来最少国家参加的一届奥运会。图为1980年8月1日,参加莫斯科奥运会的马拉松选手穿过红场。

 

苏联解体导火索“8.19事件”20周年再回红场(高清组图)

而在美国政府对苏联形象的过度渲染下,不少美国民众对红场这座“敌国心脏”平添了几分好奇。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开放政策,对外旅游放宽,红场也成为了西方游客的观光胜地。图为上世纪80年代,一对美国夫妇在红场留影。

 

苏联解体导火索“8.19事件”20周年再回红场(高清组图)

1987年5月28日,年仅19岁的西德业余飞行爱好者马蒂亚斯·鲁斯特,驾驶租用的一架塞斯纳C-172飞机经过长途飞行在苏联红场降落,制造了举世震惊的红场事件。鲁斯特仅有约40小时飞行记录,却突破了当时世界上顶尖大国的防空网,苏方因此事件有国防部长至防空部长等多名高官下台。

 

苏联解体导火索“8.19事件”20周年再回红场(高清组图)

冷战末期,尽管苏联拥有和美国比肩的军事实力,但由于工业计划失衡,苏联国内基础消费品严重短缺。1982年,苏联的主要重工业产品——钢铁、水泥、煤炭、原油产量均超过美国,但轻工业产品产量始终很低,部分产品的人均占有量甚至只有美国的20%。苏式福利体系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后盾,为日后苏联的解 体埋下了伏笔。图为1990年10月11日,流浪汉在红场附近搭起窝棚。

 

苏联解体导火索“8.19事件”20周年再回红场(高清组图)

通过一系列的开放政策,戈尔巴乔夫向党内的保守派施加压力,希望苏联民众支持其推出的经济改革。与此同时,苏联民众和传媒也获得了更多的言论自由,长期被隐瞒的问题如恶劣居住环境、粮食短缺、酗酒、污染等问题浮上水面。图为1990年12月3日,苏联人大会议召开期间,一名胸前挂有写着“(我是)共产主义建设者”牌子的盲人流浪者站在代表入住的宾馆前。

 

苏联解体导火索“8.19事件”20周年再回红场(高清组图)

1991年8月19日至8月21日,苏联政府内部一些官员企图废除总统戈尔巴乔夫并取得对苏联的控制,发动了一场最终未遂的政变。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发布命令宣布,戈尔巴乔夫由于健康原因已不能履行总统职务,自即日起由他本人代行总统职务,同时宣布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行使国家全部权力。 图为1991年8月19日,政变人士调动坦克,开进红场警戒。

 

苏联解体导火索“8.19事件”20周年再回红场(高清组图)

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拒不服从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命令,召集数万人在其莫斯科指挥部附近设置路障,号召举行政治罢工。21日,戈尔巴乔夫宣布已完全控制局势,苏联国防部决定撤回部署在实施紧急状态地区的部队,三天的政变宣告失败。图为1991年8月19日,叶利钦(左)在白宫总部外的坦克顶部宣读声明。

 

苏联解体导火索“8.19事件”20周年再回红场(高清组图)

事件发生后,美国等西方大国对政变行动完全持否定态度,表示支持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同时宣布中止对苏联的经济援助。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 总书记职务。随后的4个月里,俄罗斯和其它加盟共和国纷纷退出苏联,苏联随即解体。图为1991年8月22日,莫斯科红场上,民众高举俄罗斯三色旗。当天,俄罗斯最高苏维埃决议宣布订俄罗斯在历史上的白蓝红国旗为俄罗斯官方国旗,替代苏联红旗。

 

苏联解体导火索“8.19事件”20周年再回红场(高清组图)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担任总统的俄罗斯联邦继承苏联,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苏联的红场”成为了“俄罗斯的红场”。1994年1月初,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俄罗斯,美俄两国签署了《莫斯科宣言》,宣言称美俄关系从此进入了"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新阶段"。图为1994年1月,克林顿乘车抵达红场,向附近的民众招手致意。

 

苏联解体导火索“8.19事件”20周年再回红场(高清组图)

俄罗斯独立之后,美苏对抗的局面趋于消解,美俄关系中合作因素上升,双方的交流往来持续增加。图为1995年5月4日,红场迎来大批西方游客。

 

苏联解体导火索“8.19事件”20周年再回红场(高清组图)

图为两名扮演成列宁的特型演员(左)和一名扮演斯大林的特型演员(右)在红场上交谈,旁边的牌子上写着合影价格。

 

苏联解体导火索“8.19事件”20周年再回红场(高清组图)

1998年8月10日,即将在莫斯科举行演唱会的著名英国摇滚乐乐队“滚石乐队”成员来到红场,受到歌迷追捧。这支诞生在铁幕时代的乐队早在成名之初就试图穿越铁幕,30年后终于如愿。

 

苏联解体导火索“8.19事件”20周年再回红场(高清组图)

自1992年开始,俄罗斯开始从原先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进行全面转轨,却一直陷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中。1998年,俄罗斯爆发金融危机,联邦政府外债达到 了空前的1550亿美元,众多企业纷纷破产或濒临破产,普通居民的银行储蓄缩水过半,难以维生。图为1998年,红场旁的乞丐和流浪汉。

 

苏联解体导火索“8.19事件”20周年再回红场(高清组图)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政治经济混乱之后,俄罗斯多党制民主社会基本形成,各种政治和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目前在俄罗斯正式注册为全联邦性的政党已超过了150 个,红场也成为了政党之间互相叫板,博取选票的舞台。图为1998年5月9日,红场附近一家咖啡馆,吃午餐的一家人打量着外面的游行队伍。

 

苏联解体导火索“8.19事件”20周年再回红场(高清组图)

现任总理普京领导的统一俄罗斯党是目前俄罗斯的第一大党。2000年普京执政之后,俄罗斯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如今,俄罗斯基本还清本国外债,这是自苏联80年代以来政府首次进入无外债阶段。图为2007年12月3日,普京支持者在红场搭起舞台,举行造势活动。

 

苏联解体导火索“8.19事件”20周年再回红场(高清组图)

由于宪法规定的连任限制,普京无法参与2008年俄罗斯总统选举。2008年5月7日,被誉为普京继承人的梅德韦杰夫宣誓就任俄罗斯新一届总统。在市政纲领中,梅德韦杰夫特别强调了巩固言论自由的必要性,加强大众新闻媒介在反腐败这一俄罗斯社会中的主要弊病的作用。图为2011年7月6日,两名俄罗斯姑娘亲吻印有现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形象的纸板,庆祝世界接吻日。

 

苏联解体导火索“8.19事件”20周年再回红场(高清组图)

同时,贫富悬殊、财产过于集中成为了俄罗斯经济的另一大特征。2011年1季度,全国贫困人口达到2290万(占总人口的16%),但欧洲300位富豪 中,俄罗斯独占1/3。图为2008年12月31日,位于红场东侧正对着克里姆林宫的古姆百货商场里的奢侈品店。这家曾经全苏联最著名的国立百货公司,已成为汇聚上千品牌的高档消费场所。

 

苏联解体导火索“8.19事件”20周年再回红场(高清组图)

作为莫斯科最主要的公共空间之一,红场开始接纳越来越多的商业元素,成为了俄罗斯民众吸收外来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扇门。图为2008年2月5日,红场附近的道路旁悬挂着豪华汽车的巨幅广告。

 

苏联解体导火索“8.19事件”20周年再回红场(高清组图)

2010年6月26日,2010赛季红牛极限摩托车特技赛在红场举行。250辆卡车装满了泥土,将红场变成了该项赛事有史以来最有挑战性的场地。赛后,美国车手Nate Adams说:“在这里进行跳跃是一种难以置信的感觉,就相当于在美国白宫的庭院里比赛一样。”

 

苏联解体导火索“8.19事件”20周年再回红场(高清组图)

2009年6月24日,莫斯科中学生在红场上狂欢庆祝毕业。

 

苏联解体导火索“8.19事件”20周年再回红场(高清组图)

2011年7月17日,F1法拉利车队参加在红场外围举行F1赛车秀。2010年,在现任总理普京的促成下,俄罗斯黑海城市索契拿下了F1俄罗斯站的主办权。

 

苏联解体导火索“8.19事件”20周年再回红场(高清组图)

如今,仍有俄罗斯人怀念苏联时代的生活,要求恢复社会主义制度。而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则希望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和自由民主社会,认为美国就是最好的榜样。图为2010年4月22日,苏联共产党员和支持者在红场游行,纪念列宁诞辰140周年。

 

苏联解体导火索“8.19事件”20周年再回红场(高清组图)

2007年6月12日,一名俄罗斯女孩在红场上高唱国歌,庆祝俄罗斯日。1990年的这一天,俄罗斯联邦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主权宣言,为一年后俄罗斯的独立埋下了伏笔。一直以来,俄罗斯日被认为是新国家诞生的日子,是民主改革的起点。

 

苏联解体导火索“8.19事件”20周年再回红场(高清组图)

2009年11月5日,两名身穿苏式军装的俄罗斯士兵等待参加红场阅兵。红场,这座拥有500年历史的古老广场,见证了“红色苏联”的诞生和衰败,俄罗斯的挣扎和复兴。

前苏联未遂政变20周年

《苏联的革命和反革命》首次翻译成中文(工人国际委员会(CWI)的历史文件)

中国劳工论坛(chinaworker.info)

1991 年8月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苏联的解体和其加盟共和国转向腐败而不民主的“市场经济”。与之相伴的是国际范围内新自由主义加快了对工人阶级的 残酷打击,和史无前例地意识形态攻击,宣称资本主义的全面胜出与所谓“社会主义”的失败。8月19日,莫斯科市民在坦克碾过街道的隆隆响声中惊醒。执政的 苏联共产党内的所谓“强硬派”发起了一场普遍预期中的政变,但由于其自身的内部弱点和军队拒绝服从政变领导人,政变在几天内就失败了。当时工国委 (CWI)中的多数派在《苏联的革命与反革命》(Revolution and Counter-Revolution in the Soviet Union)这一文件中对于这些事件进行了分析。本文是首次将该文件翻译成中文供中文读者阅读。

政变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共产党总书 记的第六个年头。戈尔巴乔夫和他率领的“改革派”试图通过经济和政治改革将危机不断深化的斯大林主义官僚集团带出困境。他们担心如果不进行改革,那么极端 不满的工人、农民和遭受歧视的少数民族将会引发社会爆炸而摧毁整个制度。但改革本身只是加剧了社会和经济危机,而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渴望结束经济衰退和 专制统治的愿望。

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早就解释过,计划经济——这一伟大的1917年俄国革命杰出的和仅存的社会成果——不能在像苏联这样由 专制的官僚精英控制的社会中发挥作用,而只能在一个充分民主的政权下由劳动群众民主规划才能完全发挥作用。所谓的“共产主义”官僚,无论是“改革派”还是 “强硬派”,事实上都在为残酷的资本主义复辟提供基础,虽然其中有些人是有意为之,而有些人则是茫然无知。

被称为“八人集团”的 1991 年政变领导人的误算,使他们以为可以从戈尔巴乔夫日益不受群众欢迎中获利,并能因为面对危机而使群众支持重建一个更加集中和专制的政权。他们实施戒严与宵 禁,并宣布“打击黑市经济、贪污、盗窃、投机倒把和经济无能”。他们说,这是为了“创造了有利条件以促进法律规定范围内进行的所有类型的企业行为”。

这 样的陈述表明,政变领导人本身并不试图去恢复所谓的“社会主义”或者重新实施斯大林主义制度与官僚控制的计划经济,而只是希望在更强大和更集中的专制政权 控制的步伐下推行资本主义的“市场改革”。而这是工国委(CWI)多数派与由特德-格兰特(Ted Grant)和艾伦—伍兹(Alan Woods)领导的少数派之间辩论的有争议的问题之一。特德-格兰特和艾伦—伍兹后来离开了我们的组织。他们所组成的新的组织在此后的多年还否认资本主义 已在前苏联复辟。(点击链接可以阅读Marxist.net网站上两派辩论的英文文章:http://www.marxist.net/stalinism/index.html

《苏 联的革命和反革命》文件中大多数的内容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与世界资产阶级的欣喜若狂表现出的相反,也不同于许多左翼变得士气消沉,文件提供了对这 些改变世界的事件的分析和观点,使我们的国际能够随后根据我们的目标而参与并应对大事件带来的后果。由于这份材料首次翻译成中文,相信能引起中国读者的特 殊兴趣。

苏联的解体和其混乱的资本主义道路,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了50%),1991年 (苏联发生的)事件使其他国家相信,不可能再回到过去的中央计划经济中;而且为了推动资本主义“市场改革“,他们必须保持一党专政以防止出现类似苏联的解 体,并限制广大人民群众的压力。


群众聚集在莫斯科的政府大楼外反对政变

苏联的革命和反革命

工人国际委员会(CWI)文件,发表于1991年9月

世界大事件的一个转折点

1. 最近在苏联发生的巨变代表了世界大事件的一个转折点。虽然这一进程始于若干年前,但“老近卫军”一派遭受的毁灭性打击标志着斯大林主义在苏联的彻底崩溃。 这将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甚至远比东欧的诸多无产阶级波拿巴主义政权崩溃的影响还要大得多。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严谨评估苏联和东欧的资本主义复辟的前景, 事实上这个进程早已展开。我们必须评估这对世界力量的平衡意味着什么,对帝国主义所采取的立场意味着什么,和对其他仍然存在的的无产阶级波拿巴政权的前景 意味着什么。而且,也有必要来衡量这些事件对国际工人阶级的意识所产生的影响。

2. 由苏联中央政府官僚机构和军队高级将领所发动的政变本来旨在阻止苏联的分裂和重新确立中央的权力,但结果却是适得其反。这成为力量平衡的一个决定性的转 变,原本由中央政府控制的权力转为有利于各加盟共和国,尤其是强大的由叶利钦控制俄罗斯联盟共和国。在政变后的瓜分战利品的时候,叶利钦极大地扩展了他的 权力,巩固他在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内对经济和国家机器的控制。

3. 戈尔巴乔夫熬过了政变,但中央政府已经被大大削弱。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开始控制中央银行、经济部和包括克格勃与内务部在内的许多中央政府机构。然而,由于其他共和国和世界资本主义的惊骇反应,叶利钦至少暂时被迫从这个有利形势下暂时退让。

4. 政变和它的失败极大地加速了苏联分裂的倾向。10个共和国正式宣布独立,而波罗的海诸国实际上退出了联盟。但可怕的后果——经济崩溃和可能的内战——迫使大多数共和国政府在(退出苏联的问题上)犹疑不决。

5. 正如我们此前已经解释过的,官僚集团对计划经济犯罪般的管理不善使苏联社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整个80年代的经济停滞和实质性的下降恰 逢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微弱复苏;这在众多民众中,即使是在工人阶级中,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幻想——将之视为替代斯大林主义专制统治的“唯一选 择”。

6. 专政不可避免地钝化了工人阶级群众的觉悟。在过去,由于无产阶级压倒性地依附于工人国家的经济基础,斯大林主义虽然用其官僚主义的方法进行(管理),但仍 然捍卫计划经济体制。尽管苏联的官僚集团具有这种相对进步的历史作用,但它的统治手法仍然是历史上最恶劣的专制统治之一。而工人们对于斯大林主义政权的憎 恨则更进一步被1956年在匈牙利、1968年在捷克斯洛伐克、1956年、1971年和1981年在波兰所发生的种种镇压而增强。这些因素和数十年来在 任何东欧国家都缺乏一个革命性的替代选择的原因在相互交织和相互影响的情况下,使得该地区的革命和反革命的进程变得异常复杂。

7. 我们已经看到了在罗马尼亚、东德和捷克斯洛伐克工人阶级发动革命斗争的重要特征。在苏联,我们70年来首次看到大规模罢工,例如白俄罗斯的矿工罢工和总罢 工运动在,在其初始阶段是直接指向反对官僚特权。但是,由于缺乏一个革命性的替代选择,随着时间的变化,对斯大林主义的仇恨转向了反革命的方向,并使旧官 僚中的亲资本主义分子获得了胜利。

8. 我们看到了这些矛盾最近在苏联通过一系列事件以特别尖锐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评估政变的后果方面,马克思主义者既承认积极的方面——工人阶级的群众运动反对 恢复专制独裁统治企图的开端——也承认消极的方面。由于缺乏拥有革命性纲领和领导层的独立的工人组织,加之对市场经济的幻想,工人和青年反对政变的的胜利 导致官僚集团中公开亲资本主义的右翼得到了巨大的加强。在短期内,向资本主义的转变不可避免地加快了速度。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一场重要的失败。

9. 类似于东欧那些国家的亲资产阶级政府现在已经在俄罗斯和大多数的加盟共和国出现。由于政变,戈尔巴乔夫进一步向资本主义阵营转化,而他所领导的新的中央行 政机关毫无疑问将进行相同的变化。正如我们此前说明的,这并不代表着资本主义反革命的最后胜利。这仍然是极端不稳定的过渡性的政权——资产阶级政权仍然在 形成的过程中。而这个过程是否能完成将取决于今后一个时期的现实斗争。

10.叶利钦的胜利代表着资产阶级政治反革命在苏联的胜利。但是, 反革命力量仍然需要对苏联的经济基础进行决定性的变化才能巩固其自身(的胜利)。要实现这一社会性的反革命,它必须克服来自苏联工人的巨大抵制。虽然在很 大程度上叶利钦被视为一个英雄,但很大一部分工人对他充满了不信任和恐惧。对于他们来说,政变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的亲市场经济的 政策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11. “去共产主义化”(De-communisation)发展迅速。现在(苏联)共产党在这片曾经发生(伟大的)十月革命的土地上被正式废止了。这种情况甚 至在齐奥塞斯库政权崩溃后的罗马尼亚也没有发生。此举可能被很多工人看作是对官僚主义集团的打击。但是,事实上到处都是官僚集团自身的崩解而放弃了 “党”,为了维持其自身的统治而支持资产阶级或民族主义集团。共产党的解散在官僚统治阶层内部几乎没有发生任何抗议。这标志着决定性的转变已在官僚集团内 部发生,而政变的失败则加快了(这一进程)。

12.托洛茨基曾经呼吁“将官僚和新贵族赶出苏维埃”。但是,今天对“党”的攻击则引出了一 个问题:谁在这么做以及为什么?尽管苏联共产党彻头彻尾的官僚化性质使它早已不再是一个工人政党,但禁令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未来可能出现的反对力量以恢复 (旧的苏联体制)。当叶利钦总统和亲资本主义的一翼力量旨在遏制斯大林主义的“老近卫军”的影响,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党”可能会成为他们废除公有制的障 碍。

13.同样,针对工厂内的苏共的基层党支部的禁令也有两方面的作用。这些组织机构在过去是官僚机构和工厂管理层的代理工具。许多工人 会欢迎这项禁令。但是,我们必须警告禁令可以用来针对工人在工作场所进行自我组织的努力。(资产阶级)复辟分子利用该禁令粉碎各行业的旧官僚集团抵抗的努 力,以方便向私有制的过渡。但他们同时也担心,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组织可以成为工人反对裁员和私有化等问题的着力基础,正如在波兰旧的传统官方工会全波兰协 议工会(OPZZ)正在部分地以这种方式进行发展。马克思主义者主张工人在工作场所进行组织的权利,也包括真正的工人政党在基层组建基层党支部的权利。

14. 同样,我们反对没收苏共党产、出版物和地产的做法和目的。如果这些资产被所谓的“民主派”即亲资本主义集团,所侵吞,或出售给新兴资产阶级,那么工人将一 无所获。“党”通过占有工人创造的财富的一部分而积累起来庞大的资源。马克思主义者要求这些资产应该在真正的工会和真正的工人组织之间分配。我们呼吁工人 民主控制和管理和使用旧的“党”所控制的媒体,而目前这些媒体正在变成资产阶级的喉舌。

15.胜利的亲资本主义阵营发动对十月革命和计划 经济的政治思想的凶猛攻势。像革命领袖列宁、斯维尔德洛夫和捷尔任斯基等人的雕像被推倒并不是为了埋葬斯大林主义的象征,事实上列宁一贯反对斯大林主义, 而是企图埋葬成立苏维埃共和国的思想。有很重要的一批工人对破坏(列宁等人的)雕像非常厌恶。虽然这些措施能够在更广泛的反对斯大林主义的阶层中得到回 应,但试图彻底废除公有制和清算整个行业的行为会(在民众中)产生完全不同的反应。

16.而西方资产阶级抓住了这些事件进一步加强对社会 主义思想的攻势。这甚至得到了工人运动领导层的回应,他们称赞这是“共产主义”和计划经济的最后死亡。英国《独立报》(The Independent,1991年8月24日)刊登的标题是:“1917年开始的共产党统治,昨天戈尔巴乔夫将它终结!”国际范围捏,我们的派别处于孤 立之中,但我们毫不动摇地捍卫计划经济辩护和反对资产阶级宣传污蔑的浪潮。

17.我们绝不会无视现实的复杂性和当前局势的困难,但同时我 们也必须承认政变失败的积极性。政变的企图首先是由工人阶级和青年运动的开端所粉碎的——而这是自1917年以来最大规模的运动。面对街道上坚定的运动, 内部早已分裂的军队和克格勃彻底瘫痪了。这是一场挫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军事机器和最大的国家安全机构的胜利(仅克格勃就有超过100万特工)。这给工人阶 级,特别是那些参与抗争的工人,带来重要的政治意识,并对其信心产生巨大的影响。

18.虽然总罢工运动只得到了部分发展,主要是因为政变 在三天之内就已经崩溃。列宁格勒巨无霸的基洛夫工厂和其他工厂的斗争显示运动会如何发展。工人威胁要更换工厂的管理层,除非他们拒绝支持政变。斗争持续的 时间越长,工人自己的诉求在运动中脱颖而出的可能性更大。如果紧急状态委员会试图控制更长的时间,特别是如果它成功地控制国家机器的部分而向示威者开火的 话,他们将无疑面临着一个日益增长的总罢工和可能一场类似于罗马尼亚的武装起义。

19.我们曾指出,如果在东德的运动初期,在莱比锡发生 开枪镇压事件,那么也会发生类似的进程。而且据透露,本来他们确实计划在莱比锡向人群开火。武装直升机被部署在莫斯科,直到空军警告政变领导人他们会使用 空军的飞机来对对付直升机。群众抗议的立场和战斗的决心也通过参与过阿富汗战争的老兵群体的武装示威而得以表现出来。如果政变持续的时间更长,则罢工运动 将得到进一发展,并可能会有更多的群众卷入其中。这一罢工运动之所以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正是因为政变的迅速崩溃,在工人的眼中看来这是不必要的。

20. 事实上几个主要的工业中心都支持罢工。沃尔库塔和库兹巴斯矿工走了出来。在库兹巴斯的罢工蔓延到其他行业中。在列宁格勒,有20家工厂,包括拥有4万工人 的基洛夫工厂,在8月20日(星期二)举行了罢工。在许多列宁格勒的工厂发生了局部罢工,工人们自发地停工前往广场进行集会,之后返回他们的工作场所转告 其他工人最新情况的发展。在乌拉尔地区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和其他工业中心也发生了罢工。

21.起初工人为获悉的消息所震惊。有一部分工 人最初甚至接受了政变。但是,当他们意识到它的全部意义——它标志着重新回归“老近卫军”——他们的抵抗变得强硬起来。至少有五十万在列宁格勒的广场举行 了集会。在8月20日决定性之夜,莫斯科15万群众群集保卫俄罗斯议会大厦迫使(军方的)坦克撤退。群众建立了路障,并准备了大量的汽油弹,以准备应对预 期的攻击。这是数年来青年人首次参与类似事件,这成为其中一个关键因素。他们与军方对抗的坚定决心关键性地影响了工人阶级中其他阶层的意识。

22. 工人开始组建武装防御的组织对未来是非常重要的。武装的青年在莫斯科的示威正在对抗坦克。工人防卫分队已经在列宁格勒的一些工厂中建立起来。武装工人与警 察一起把守马林斯基宫(列宁格勒)。叶利钦和索布恰克由于害怕失败后个人可能面临的后果而被迫呼吁组织“人民防卫力量”。然而,这不过是口头支票,因为他 们没有采取任何步骤去武装和组织人民。叶利钦将武器分发的范围限制为俄罗斯议会大厦内聚集的代表。这表明他害怕武装工人。

23.因此,在 东欧,由于缺乏革命性领导层的领导,整个事件的大方向显然是反革命的,但其中仍然有工人阶级进行的革命斗争的重要成分。而在苏联这一进程的时间跨度则要被 压缩得短得多。然而,由于亲资本主义阵营推动向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对工人们通过群众运动击败政变的认识产生了不祥的影响。在某一个阶段,因为(亲资本主义阵 营)企图实施大规模的裁员、私有化和物价上涨的方案,他们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到来自工人阶级的激烈抵抗。
为什么政变会失败?

24.这些戏剧性的事件证实了我们今年早些时候在英国支部的报纸上所发表的观点:
“戈尔巴乔夫自己发起一场蠕变的政变,以防止由一些军方波拿巴分子发动公开的政变。但是,这可能救不了戈尔巴乔夫,他仍然可能在今后一个时期被一场公开的军事政变所推翻。”

同一篇文章继续说:

“尽管整个苏联在目前的混乱局面中存在广泛的幻灭感,但任何试图重建中央斯大林主义的控制都将遇到阻力,这可能不只来自面对镇压的民族,而且也来自强大的苏联工人阶级”。(1991年1月18日)

25.早在1989年7月,我们发出警告:

“现 在相当多的人想要他(戈尔巴乔夫)下台。他们责怪他打开了闸门,以在西伯利亚发生的运动为代表。甚至一部分现在已经考虑将他解职。毕竟,在很大程度上,他 如今已经不像之前是在多数群众中那么流行。但是,如果保守派官僚过早动手而企图将戈尔巴乔夫解除职务,那么这将点燃社会爆炸的局面。”(4号文 件,P8-9页)

26.  在短短56小时内发生的政变的失败表明,在这个阶段并不存在条件推动建立一个公开的新的军事专制。俄罗斯和各共和国的工人阶级并没有失去对“民主”的幻想而绝不会容忍回到过去铁蹄的专制下。

27. 事件迅速证实政变背后的老近卫军们缺乏任何社会基层力量的支持。他们无法发动任何支持政变的示威。即使苏联共产党也在政变准备阶段惟恐避之不及,因为大多 数群众反对政变。而他们孤立的变得很清楚的时候,甚至找不到忠诚的军队去执行他们的命令。因此,政变的领导人变成了“没有军队的将军”。

28.政变领导人理解群众中对戈尔巴乔夫的不满,其民意支持率在政变前下降了14%。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群众中对于“老近卫军”有更深厚的敌意。他们错误估计了对于戈尔巴乔夫幻想的幻灭和经济形势混乱,还许诺提高工资和冻结物价为政变争取(群众的)支持基础。

29. 尽管推出了亲资本主义的经济纲领,政变仍然被人民群众看作是斯大林主义的政变。工人之所以反对政变,是因为他们明白过去五年所享有的有限民主权利——组 织、罢工、出版刊物等权利——正在遭受威胁。对于广大职工而言,这呈现了一种可能重返勃列日涅夫时代的镇压的前景。所以,我们要捍卫民主权利的脆弱的嫩 芽,所有的工人都需要参与斗争,但绝不是为了保卫戈尔巴乔夫。

30.其实,即使政变能够成功,也几乎可以排除它本身能恢复到勃列日涅夫时 代镇压的状态。自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开始,当苏联的经济仍然得以发展,而工人阶级对官僚政权深感恐惧的时候,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已经发生了一场明显 的改变。即使官僚集团采用残酷镇压的手法也无法在群众心目中灌输相同的恐惧。正因为如此,他们将无法克服灾难性的经济危机,这注定是一个脆弱而不稳定的政 权。

31.只要有机会,军政府准备使用武力来镇压反对派。他们首先宣布禁止罢工、示威和组织政党。二十五百万套手铐已经被下令准备。大规 模清洗式的逮捕正在计划中。叶利钦仍然得以自由并不是因为疏忽。逮捕叶利钦的命令已经下达,但是被派去抓捕他的克格勃特种部队拒绝执行命令。事实上,这样 的分裂发生在高层内部,叶利钦和波波夫得到了莫斯科克格勃系统负责人关于政变的警告。政变领导人在他们采取的每一个步骤中都面临着类似的困难。

32. 国家机器的这些内部分裂显示了苏联的斯大林主义政权已经从其根基处开始腐烂。过去,在斯大林的专制控制下,官僚统治集团被集中起来执行一条单一的纪律。这 种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整个官僚主义集团在国家层面、地区层面甚至城市层面,以及根据不同的政治路线,正分裂成互相敌对的不同派系。

33. 在这个过程的背后是计划经济的灾难性破坏。近年来,可以看见计划经济的解体。官僚集团中负责内部管理的竞争对手们为争取稀缺资源在行业与行业间、共和国与 共和国间、甚至城市与城市见互相争斗而不可分解。由于经济的不同部门间直接的易货协议使中央计划得以绕过,而变得不可能。这其实已经是司空见惯的。虽然计 划经济体制已经崩溃,但是还没有替代的机制得以建立起来取代它。

34.在面对日益增长的大规模反对运动时,军队和克格勃内部的分裂最终导致政变瘫痪。在列宁格勒的陆海空三军驻军支持列宁格勒市长索布恰克和(俄罗斯)叶利钦总统反对政变。而军队中的其他部分力量也对政变采取了等待和观望的态度,对在冲突中介入任何一方都没有积极性。

35.总之,将军们因为罗马尼亚形势发展的前景而感到困扰。由于出现了武装的工人群体使这一切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性。工人和青年的公然蔑视,尤其是在莫斯科的斗争中,加之基层士兵的立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迫使多数将军在此问题上被迫让步。

马克思主义者对政变的态度

36. 最早的声明就很清楚,军政府的成员虽然是来自旧体制的捍卫者,但他们并不试图寻求恢复基于旧计划经济模式的斯大林主义政权。也没有提及要“保卫社会主义” 或诸如此类过去斯大林主义的套话。相反,他们明确地提出对于持续市场化改革的支持,尽管要求是在一个更可控的步骤上。

37.他们声称,他们支持“国民经济的(多种成分的)混合发展,也支持私营企业,并给予它们必要的机会发展生产和服务行业。”由此可见,这场冲突并不是对立阵营捍卫计划经济的行动。

38. 而叶利钦的“自由主义”阵营基于俄罗斯共和国的官僚机构和列宁格勒与莫斯科城市的行政管理部门,则更倾向于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迅速的转变,为了加强俄罗斯联 邦共和国相对其他共和国的中心位置而支持一个松散的联盟。而另一个阵营,包括苏联中央政府的官僚集团、军方和克格勃首领们,他们希望采取行动以恢复“秩 序”,从而防止他们看到的即将出现的苏联的解体,而这一标志就是现在已经作废的新的联盟条约的签署。而这是他们的首要考虑,而并非是经济政策的根本分歧

39. 政变领导人试图重新推行一个公开的专制制度以进行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官僚集团的各个派别都为工人阶级的反抗而恐慌。为了实现政治局面的自我稳定,这个 政权是可能采取部分措施以实现重新集中化控制经济。暂时而言,向资本主义的转变有可能停滞或放缓。但是,在一个可能的短暂的中断后,他们仍然会不可避免地 继续向资本主义方向转变。

40.在中国,斯大林主义一派在天安门广场的大屠杀后,清洗了赵紫阳和公开亲资本主义的一派。在一个阶段内,他 们会重新加强中央政府对经济和各省的控制,并采取紧急措施以挤压信贷泡沫和降低通胀率。但在此后的重新调整期,李鹏和强硬派会在短期内继续执行亲资本主义 的政策,而与赵紫阳一派并不会有什么根本不同。中国的官僚集团成功地粉碎了1989年运动是因为广大农民(占人口的80%)和经济增长持续强劲而使当局仍 然在社会阶层中获得大力支持。这是与苏联局势的一个决定性区别。

41.假如政变失败无疑加速了资本主义复辟的过程中,为此马克思主义者是 否应该给予政变以批判性的支持?毕竟,托洛茨基在1938年提出,如果资产阶级复辟派“企图夺取政权”,“来士派”(托洛茨基主义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到对 立的阵营中。虽然暂时会发现自己成为斯大林派的盟友;然而,这不是为了保卫波拿巴集团,而是为了保卫苏联的社会基础,即剥夺资本家的财产,并将之转化为国 家财产……

42.“因此不能事先就否认这种可能性,在严格界定的情况下,有可能(托洛茨基主义者)会与“热月反动”的官僚集团一 派(译注:即斯大林主义官僚集团)形成一种“统一战线”以反对资本主义反革命的公开攻击,虽然与此同时,(对托洛茨基主义者而言,)在苏联的主要政治任务 仍然是推翻“热月反动”的官僚集团。因为只要(“热月反动”的官僚集团的)统治多延续一天,就会进一步腐蚀经济的社会主义基础和增加资本主义复辟的机会。 (《过渡纲领》(The Transitional Programme), 第55页)

(《过渡纲领》原中文版本为王凡西等译于 1940年代,因仍使用“底”与“的、得、地”等五四时期白话文体系和使用“热月的部分”之类一般读者不甚了解的译法。为便于理解和阅读,所以本文译者对 《过渡纲领》中文版本中相关内容,在参照英文译本的基础下,进行重新调整,在此加注予以说明。 王凡西原文:这样说来,在严格规定的例子中,虽不可事先否认有和官僚中热月的部份建立“联合阵线”以抵抗资本主义反革命公开进攻的可能性,但在苏联的主要 政治任务,还是在推翻这个同一的热月官僚。它底统治多延续一天,则经济中底社会主义成份的基础便多一天腐蚀,并增加资本主义复辟的机会。)

43. 而最近几个星期反革命事态的飞跃性发展则是对托洛茨基警告的苦涩确认,官僚集团的继续统治正在为苏联复辟资本主义提供基础。当然,我们这一派别在对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的形势变化做出分析,明确指出,“就整个历史时期而言,斯大林主义得到了暂时的加强。”(《国际的纲领》(Programme of the International),第7页)

44.在那个阶段,资本主义复辟的威胁似乎不仅遥远,甚至完全被排除了。当时赫鲁晓夫吹嘘称, “目前这一代苏联人民将生活到共产主义来临之时。”计划经济尽管因为官僚管理不善,但所取得的巨大收益使官僚集团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当时(苏联的)官 僚集团和全体民众中支持复辟资本主义的(力量)微乎其微。

45.但这一暂时的加强在整个1970年代和80年代而让位于一场旷日持久的衰 退。现在托洛茨基在1930年代提出的预见被再次提出。苏联和整个东欧的无产阶级正面临着两个严峻的选择:要么工人阶级接管整个社会的运行,要么我们将看 到向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的沉沦,并因此导致进一步混乱和可能的内战。

46.工人阶级要夺取政权必须要通过一场政治革命,而现在还需要结合上社会革命的元素,包括重新国有化已经被私有化的公司,在民主决策的基础上重新推行计划经济。

47.然而,今天与托洛茨基仍然在世的时候相比,还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这就是官僚集团的彻底堕落蜕化,他们对于旧体制的中央计划经济的信心早已崩溃,在今天的局势下,官僚集团中的所有重要的势力都将资本主义视为唯一的出路。

48. 在未来,面对一场群众性的无产阶级运动,统治阶层可能会尝试重新确立更严密的国家控制,并被迫采取措施反对资本家们的利益。在过去,我们已经看到众多半殖 民地国家的资产阶级波拿巴政权被迫扩张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以捍卫其自身的地位。但由于苏联和东欧新政权的性质极不稳定,所以很难预先确定这个进程会发展多 远。

49.苏联的情况并不是独一无二的。1990年6月,罗马尼亚的伊利埃斯库和救国阵线尽管依靠矿工和布加勒斯特工人粉碎了公开的资产 阶级分子的反革命,但救国阵线的前斯大林主义领导人们仍断然转向资本主义。在罗马尼亚这一更为具体的局势中,工人运动反对已经察觉到的对他们的革命的威 胁,我们给矿工们以批判性的支持。但是,我们并不支持工人使用的所有方法,并呼吁工人们不要将希望寄托在救国阵线领导人身上,而是建立他们自己的民主的工 人委员会取而代之。

50.在南斯拉夫的冲突中,马克思主义者并不会给与米洛舍维奇的斯大林主义塞尔维亚政权丝毫“批判性”的支持。确实克 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政府是令人作呕的民族主义亲资产阶级政权,他们的政策注定将给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工人的灾难。但米洛舍维奇和军队将领的行动并不是出 于保卫计划经济的目的。

51.他们的行动是捍卫塞尔维亚统治精英的权力、特权和领土利益,而这些统治精英也旨在转向资本主义。其最新的“大塞尔维亚”的蓝图虽然承认斯洛文尼亚的独立,但仍然设想由塞尔维亚控制东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山、马其顿和科索沃,并且也明确主张市场经济。

52. 显然,马克思主义者既不能给与亲资产阶级阵营的叶利钦和索布恰克丝毫支持,也不能给于支持政变的强硬派丝毫支持,即使是托洛茨基所表现出的极为尖锐的批评 性支持也不行。工人阶级需要在革命领导层的领导下,通过其自身组织独立行事,而这才是能够在今天重新建立和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唯一力量。

53. 因此政变期间,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者呼吁支持总罢工,而不是支持叶利钦的纲领(戈尔巴乔夫重新执政和继续推行市场经济改革),是用工人民主的革命纲领挫败政 变。我们解释说,只有工人阶级夺取政权才能确保前一个阶段有限的民主权利。我们呼吁建立民主的工人委员会,武装工人和基层士兵起义。

54. 马克思主义者在发展的冲突中不能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或持消极中立的立场。如果片面地看待这些事件,将所有参与反对政变的力量都看作是反革命的,这将是完全 错误的。我们必须区分卷入斗争中反对政变的群众和叶利钦周围的反革命分子。由于我们上面所提到的原因,在缺乏主观因素的情况下,这些事件对于推动资本主义 复辟的进程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在东欧有许多相似之处,虽然在这里所有的事件被集中到几天之内,而非数周或数月的时间。

55. 在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中,面对这种形势,革命者不能只看到一个因素,而排斥所有其他因素。工人阶级反对政变,因为看到自身的利益受到威胁,过去一阶段 获得的部分民主成果受到攻击。因此,他们的斗争开始围绕有限目标,反映了这个阶段工人意识的局限性。正如我们此前说的,工人意识的落后是由于长期专制所导 致的。把工人阶级的目的和愿望与叶利钦截然相反的反革命目的混淆在一起,这将是完全错误的。

56.这种立场的逻辑将意味着,在实践中我们 将反对总罢工,从而使自己与最好的工人和青年处在对立与碰撞中。这可以类比1917年科尔尼洛夫的政变企图,彼得格勒的工人们尽管对克伦斯基具有敌意,但 他们动员起来反对会威胁到革命成果的公开的反动力量。当时托洛茨基对工人说,“将克伦斯基当作枪架来射击科尔尼洛夫,之后我们再来解决克伦斯基”。显然, 这并不意味着任何对克伦斯基政府的支持。关键的区别是在苏联今天的情况是缺乏主观意愿。

57.正如我们已经说过的,决定工人态度的关键因 素是捍卫自己有限的民主成果。这是马克思主义宣传和鼓动的起点。通过在街垒中与罢工工人和青年一起斗争,我们证明了在维护工人的利益包括民主权利方面,我 们是最坚决的战士,同时警告叶利钦和复辟反工人阶级和反民主的本质;并解释说,只有工人阶级夺取政权,才能保证这些民主权利。

* (以上2章节为《苏联的革命与反革命》一文的第一章《世界大事件的一个转折点》(A turnning point in world events)和第二章《马克思主义者对政变的态度》(Marxists’ attitude to coup)的中译本,其他章节的中文译本会稍后在网站上发布。

请 点击链接阅读marxist.net网站上英文版《苏联的革命与反革命》(Revolution and Counter-Revolution in the Soviet Union)和其他相关议题的讨论。’ and other material related to this issue can be found on marxist.net